您好,欢迎光临本网站![请登录][注册会员]  

搜索资源列表

  1. 红外光学系统讲义·word

  2. 红外光学系统基本知识,像差、慧差等介绍,光路追迹等。
  3. 所属分类:专业指导

    • 发布日期:2009-10-31
    • 文件大小:935936
    • 提供者:liuqlg123456
  1. 红外光学系统出瞳与冷屏匹配方式及渐晕分析计算

  2. 红外光学系统出瞳与冷屏匹配方式及渐晕分析计算
  3. 所属分类:教育

    • 发布日期:2013-05-03
    • 文件大小:997376
    • 提供者:yisheng123
  1. 红外光学系统成像像质的检测

  2. 该系统可用于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检测,它用CCD接收信号,通过自动聚焦,检测最小成像光斑的位置、大小、光能分布以及固定像面光斑的形状与大小,以数据和三维图形显示测量结果,评价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3-05
    • 文件大小:832512
    • 提供者:weixin_38689041
  1. 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2. 介绍了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双波段无热化红外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二次成像系统构成,利用Ge、ZnS和ZnSe三种材料及引入两个非球面,实现了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光学被动无热化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3.7~4.8 μm和7.7~10.3 μm,结构紧凑,满足100%冷光阑效率要求。像质评定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双波段在全温度范围内(-60 ℃~70 ℃)像质良好,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3-02
    • 文件大小:2097152
    • 提供者:weixin_38526979
  1. 红外光学系统中能量弥散的计算

  2. 对红外光学系统,用几何光线追迹得到点列图或用基尔霍夫衍射理论计算得到点扩散函数。计算了面状目标经入射光瞳的光辐射通过系统后,进到出射窗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T。 对下述一系列不同的情况具体推导了公式:圆环和长方环形的衍射瞳孔;点列图是等强度弥散圆和高斯型弥散的型式;圆视场和长方视场等。 部分情况下用数字计算得出了T值。 此计算原则适用于任何红外光学系统。 简单的情况下的T值表格可供红外整机总体设计用。T也可用作光学系统评价函数。对衍射作用占优势的系统T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25
    • 文件大小:6291456
    • 提供者:weixin_38663197
  1. 双视场长波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2. 介绍了凝视面阵双视场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及无热化技术。采用两种不同的光学构型实现视场切换,第一种方案通过轴向移动一组透镜实现视场切换,第二种方案通过旋转变倍插入镜组实现视场切换,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研究发现旋转变倍光学系统光学性能优于轴向两档变倍光学性能,但不适合采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两档变倍光学系统在小变倍比的情况下(倍率小于4),各项光学性能良好,且较容易采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实现轻量化小型化设计。设计中引入非球面降低系统残余像差,减少了镜组个数,降低了系统成本。光学系统工作波段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25
    • 文件大小:4194304
    • 提供者:weixin_38653602
  1. 三组联动连续变焦中波红外光学系统

  2. 采取将变倍组、补偿组、后固定组分开进行联动的方式对传统光学补偿连续变焦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进行改进,获得了超长焦距、超大视场、大变倍比、小型化的光学系统。推导了其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640×512制冷型中波探测器,设计了焦距为11.56~982.6 mm、变倍比为85×的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应用波段为3.6~4.9 μm,F数为5.5,冷屏效率为100%。设计结果显示,该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为333.5 mm×125 mm(局部直径为177.5 mm)×80 mm(局部直径为180 mm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22
    • 文件大小:11534336
    • 提供者:weixin_38615783
  1. 基于Q-type非球面的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设计了一个可同时在3~5 μm中波红外(MWIR)和8~11 μm长波红外(LWIR)成像的非制冷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该系统由4片透镜组成,有效焦距为21 mm,F数为2.6,其中第4表面为Q-type非球面,透镜材料采用Ge和Ge10As40Se50硫系玻璃,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之达到无热化效果。设计结果显示此系统在-40~60 ℃范围内成像质量良好,调制传递函数接近衍射极限。在设计参数和初始结构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一个包含偶次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并对这两种光学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Q-t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3
    • 文件大小:8388608
    • 提供者:weixin_38613548
  1. 8~14 μm波段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的热补偿设计

  2. 大多数军用和空间光学仪器的工作环境温度变化范围都较大,温度变化时光学元件的曲率、厚度和间隔都将发生变化,同时元件基体材料的折射率及所在介质的折射率也将发生变化。由于红外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系数dn/dT较大,环境温度对红外光学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严重。因此在红外成像系统中不得不加入主动或被动补偿机构,以补偿温度变化造成像面移动所引起的系统性能的降低。利用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实现红外光学系统热补偿设计的方法,设计了波段为8~14 μm、视场为16°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该系统使用硒化锌和锗两种红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2
    • 文件大小:724992
    • 提供者:weixin_38582719
  1. 折射/衍射红外光学系统的消热差设计

  2. 研究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效应以及混合光学系统的消热差设计方法, 给出了视场4.2°、 冷光栏效率100%、 温度范围在-30~70℃的红外折射/衍射混合消热差系统的设计结果。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1
    • 文件大小:605184
    • 提供者:weixin_38685832
  1. 采用衍射元件实现消热差的混合红外光学系统

  2. 叙述了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的环境温度特性实现光学系统像面环境温度补偿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提出了按照最佳像面确定最佳修正因数的补偿方法,使系统的性能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得到最佳补偿.给出了在20℃~50℃范围实现像面环境温度补偿和8μm~12μm波段内消色差的系统设计参数和评价结果.所设计的系统结构简单,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1
    • 文件大小:1048576
    • 提供者:weixin_38752459
  1. 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检验的技术研究

  2. 研究了可见光系统星点检验方法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以486DX266计算机为控制主宿机,完成对红外光学系统星点图像的数据采集、存储及处理,并在监视器上以不同的颜色或灰度显示像点形状,实现了对各种红外光学系统像点能量分布的测试,建立了一种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检验装置。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1
    • 文件大小:1041408
    • 提供者:weixin_38675465
  1. 红外光学系统自身杂散辐射分析及抑制

  2. 以折反式光学系统为例,利用ASAP 光学分析软件,建立了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并对系统各重要元件自身热辐射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措施,重点对靠近像面及视场附近的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引入有效发射率的概念,对优化前后系统杂散辐射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红外光学系统的有效发射率明显降低,系统杂散辐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10
    • 文件大小:481280
    • 提供者:weixin_38687343
  1. 大相对孔径紧凑型无热化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根据目前搜索和跟踪系统要求其红外成像光学系统具有高成像质量、超轻小型化和高温度适应性的特点。采用折反射式光学系统结构形式,基于J-T制冷型320×320凝视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设计了一种大相对孔径紧凑型无热化红外光学系统,光学系统远摄比达到0.6。采用光学被动消热差方法进行设计,使该系统在-40 ℃~60 ℃温度范围内实现了无热化。同时采用杂散辐射分析软件对系统进行杂散辐射分析,提出合理杂辐射抑制方案,给出了完整的光学系统设计。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所有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MTF)(1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9
    • 文件大小:4194304
    • 提供者:weixin_38691194
  1. 双视场长波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2. 设计了一个无热化双视场长波红外光学系统,工作波段7.7~9.7 μm。通过轴向移动一组透镜实现红外系统双视场设计,为了满足光学系统大温度范围工作的需求,采用光学被动无热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合理分配光学元件材料,利用不同材料的热差特性来消除整个光学系统的热离焦,实现了红外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像质评价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全温度范围内(-60 ℃~+70 ℃)双视场成像质量好,接近衍射极限。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6
    • 文件大小:2097152
    • 提供者:weixin_38618315
  1. 紧凑型无热化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随着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满足机载或弹载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结构尺寸紧凑、相对孔径大、温度适应性强、杂散光抑制能力高的要求,采用折反射式二次成像光学系统结构形式,实现了远射比0.55,F数0.8的光学系统设计,同时采用光学被动补偿方式,通过适当的光学和结构材料匹配实现了-40 ℃~50 ℃无热化设计,并配合一次像面处视场光阑保证光学系统具有较高的杂散光抑制能力。给出了完整的光学系统设计,设计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不同温度下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接近衍射极限,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5
    • 文件大小:3145728
    • 提供者:weixin_38692666
  1. 大相对孔径超紧凑型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针对目前低成本、小型化、长焦距非制冷热成像系统要求光学系统具有成像质量高、相对孔径大、结构尺寸小、温度适应性广的特点,在对多种实现超紧凑型光学系统结构的分析比较基础上,选用折反式结构,设计了一种大相对孔径超紧凑型红外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相对孔径达到了1/0.89,远射比达到了0.67。结合该光学系统的结构特点,仅使用Ge材料即实现了-40 ℃~60 ℃温度范围内的被动无热化设计。采用杂散光分析软件对系统进行了杂散光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杂散光抑制措施。设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像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5
    • 文件大小:4194304
    • 提供者:weixin_38538950
  1. 空间高分辨率宽视场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针对高分辨率、宽覆盖面积、全天时海洋目标的红外侦察与搜索需求,设计了一种大口径、长焦距的同轴折反射式中波红外光学系统。其工作轨道高度为1200 km,波段为3.7~4.8 μm,星下点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10 m。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系统焦距为3000 mm,相对孔径为14。采用镜头前组摆扫方式实现了视场角14.203°,地面覆盖宽度为300 km。利用调焦机构在10 ℃~30 ℃温度范围内主动消热差,在奈奎斯特频率21 lp/mm处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39,接近衍射极限。实现了100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5
    • 文件大小:3145728
    • 提供者:weixin_38598613
  1. 中波/长波双色红外光学系统材料选择

  2. 为成功应用新一代红外探测器,须要设计出能够同时具备双/多色成像能力的光学系统。提出了针对双色红外光学系统材料选择的计算评价方法,其评价项包括绝对光焦度和设计谱段内多个波长下的平均离焦两项。利用该方法对可选的材料组合进行评价,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最佳材料组合和元件初始光焦度分配。通过分析评价,适用于中波/长波双色红外光学系统最佳的两片透镜材料组合方式为ZnS/IG2,最佳的三片透镜材料组合方式为Ge/ZnS/GASIR1。通过对组合的详细设计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最佳组合可作为透镜组元,为实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5
    • 文件大小:1048576
    • 提供者:weixin_38746701
  1. 高变倍比小型化的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2. 针对制冷型中波红外640×512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设计了一个30×连续变焦光学系统,提出从前固定组中分离出1片透镜作为两档移动组,并与变倍组、补偿组及后固定组组合成复合连续变焦系统的设计方案。针对该模型,基于衍射光学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3.7~4.8 μm,F数为4,可以实现12~360 mm连续变焦,光学总长仅有160 mm的制冷型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给出了系统在6个焦距位置的像质情况,并对凸轮曲线进行优化设计。该系统具有高变倍比、结构小型化、像质优良、凸轮曲线平滑等优点,可以满足红外热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1-26
    • 文件大小:10485760
    • 提供者:weixin_38621272
« 12 3 4 5 6 7 8 9 10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