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以往被忽略的单砂体内部非渗透极薄夹层(<30cm厚)及其空间建筑结构(architecture)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对以薄夹层发育且非均质性严重的曲流河道砂体为主的我国陆相油层更为重要[1~3]。
然而,因单砂体内部薄夹层规模很小(十几~百米)、极薄(<30 cm厚)、极不稳定;井间不可对比、地震资料无法识别;产状、规模、分布难于确定,研究难度很大,致使目前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基本集中于现代沉积和古代露头[4~
<wangsen881213> 上传 | 大小:996kb